> 文章列表 > “虚名付蕉鹿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虚名付蕉鹿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虚名付蕉鹿”的出处是哪里

虚名付蕉鹿”出自宋代胡仲弓的《寄林可山》。

“虚名付蕉鹿”全诗

《寄林可山》

宋代 胡仲弓

可人期不至,日日望山孤。

不是招吟侣,多应觅酒徒。

虚名付蕉鹿,清兴动莼鲈。

见说同川好,能通一苇无。

《寄林可山》胡仲弓 翻译、赏析和诗意

《寄林可山》是宋代胡仲弓创作的一首诗词。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、诗意和赏析:

中文译文:

寄托思念林可山,

盼望佳人未到来。

不求吟诵伴侣亲,

多愿寻觅酒友杯。

名利虚幻如竹鹿,

清闲快乐似莼鲈。

听说同乡风景好,

心灵相通若一箬无。

诗意:

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胡仲弓寄托思念之情,以及对自然和人情的感悟。诗中表达了对林可山的思念之情,期待可人的到来,但却无人相伴。作者并不追求名利,而是希望能寻找到志同道合的酒友,一起共享快乐。他认为虚名如同竹鹿一样虚幻,而真正的快乐则来自清闲和满足。诗中还提到同乡的风景优美,暗示着与同乡心灵相通,彼此犹如一丛密生的箬竹一般纯粹无碍。

赏析:

《寄林可山》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情感,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自然和人情的深刻感悟。整首诗以对山的期待和思念为线索,展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渴望。他渴望能有人陪伴自己,却不愿找来吟诵之伴,而是更喜欢寻觅酒友,这种情感的转变凸显出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。

诗中的\"虚名付蕉鹿\"和\"清兴动莼鲈\"是作者的感慨之词。他将虚名和名利看作是虚幻的,而清闲的生活和满足的心境则是真正带来快乐的因素。这种对名利与清闲的对比,体现了作者对世俗压力和功利心态的反思。

最后两句\"见说同川好,能通一苇无\"则展示了作者对同乡的归属感和情感上的共鸣。他认为同乡们共享着美好的风景,彼此间心灵相通,就像一丛茂密的箬竹,没有任何障碍。这种同乡的情感纽带给作者带来了安慰和温暖。

总体来说,《寄林可山》以简洁明快的语言,表达了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名利与清闲的思考。同时,通过描绘同乡情感的共鸣,展示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归属感。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情的诗意描绘,将读者带入到作者深邃而宁静的内心世界。